季為民:我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產達1000萬輛的國家,是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里程碑
專題:2024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暨《中國經營報》創刊40周年論壇
12月10日-12日,“2024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暨《中國經營報》創刊40周年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新動能與新引擎:高質量發展向新而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季為民出席并致辭。
季為民指出,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推進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從傳統燃油車,到智能網聯汽車;從合資引領時代,到自主向上潮流,經過多年堅持不懈地努力,我國逐漸建立起結構完整、有機協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階段性跨越。
他表示,今年,對于汽車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也是濃墨重彩,可喜可賀的一年。11月14日,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1000萬輛達成活動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的東風嵐圖汽車舉行。至此,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量達到1000萬輛的國家,這無疑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從齊步走,到加速跑,再到實現彎道超車,預示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正一步步奔向國際汽車賽道的中央,也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節點和里程碑。”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崛起,靠的是什么?在他看來有這么幾個點:
首先,得益于我國率先確立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我國先后制定了面向2020年和2035年的產業發展規劃,從以政策引領驅動行業轉型升級和企業創新這種步伐開始,逐步實現了目標。
第二,我國擁有強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和廣闊的替代更新需求空間,包括家庭的第二輛汽車,燃油替代換新車,年輕人的第一輛車等等,這些市場需求都是非常現實,并且將市場優勢向產業優勢實現了轉化。
第三,靠科技自主創新和產業鏈持續完善。中國車企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不斷突破核心技術,解決了一系列“卡脖子”問題,有效填補了中國汽車工業在燃油車時代的技術空白。同時,在龍頭主機廠帶動下,我國快速建立起了結構完整,有機協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規模效應、集聚效應更加凸顯。
但是,季為民強調,我國汽車產業仍存在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不足,全面市場化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產業鏈、供應鏈支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這些問題,需要有關部門、有關方面我們共同應對解決。另一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內卷也成為不容回避的話題,行業適度內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催化劑的作用。但是,過度的內卷競爭已經嚴重影響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也制約了上下游行業供應鏈體系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他建議,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的惡性競爭。如何通過堅守長期主義,建立良性生態,是汽車業界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最后,季為民指出,汽車產業是國家制造實力的重要標志,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我想新能源汽車產業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科技創新才是關鍵變量。我們應該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科技自立自強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引領,以組織結構再造提升公司的運營效率、效能,以較高的性價比、質價比揚帆出海,贏得全球用戶的信賴。”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qzcuacf.cn/post/8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