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新型儲能
作 者丨費心懿
編 輯丨駱一帆
圖 源丨攝圖網
反“過度競爭”的風吹到了新型儲能。
2024年年底,近三十家行業龍頭企業參加了閉門研討會,討論的主題是防止行業“過度競爭”的措施。
據后續的公開報道所稱,會上談到了行業自律公約以及防止低于成本價中標的措施。
這是新能源領域繼風電、光伏大舉反“過度競爭”旗幟之后,又一熱門賽道的共識。
價格跌到“破防”
新型儲能作為新能源賽道上一條長坡厚雪的細分賽道,近幾年正受益于風電、光伏并網規模增長的春風。
根據CNESA DataLink全球儲能數據庫不完全統計,截至2024年底,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首次超過抽水蓄能,達到78.3GW/184.2GWh,功率、能量規模分別同比增長126.5%、147.5%。
快速膨脹的市場吸引了巨量參與者。
天眼查數據顯示, 2024年底,累計注冊儲能相關業務企業超28萬家,而在2021年,這個數據只有1.19萬。
然而,與迅速膨脹的市場所對照的,是企業盈利能力的減薄。
上述數據庫顯示,從中標價格來看,2024年儲能系統中標均價下降,2h磷酸鐵鋰儲能系統全年中標均價628.07元/kWh,相比年初下降了43%。同期,彭博新能源財經的調查報告反映,2024年全球鋰電池組的平均價格與2023年相比下降了20%。
這意味著,不僅是儲能系統的降幅已經顯著超過了鋰電池價格的降幅,系統中其他核心部件價格也遭到嚴重壓縮,其所帶來的后果可能是部件減配、粗制濫造,并伴有潛在安全隱患。
電力儲能的腰斬式降價延伸到了用戶側的工商業儲能。從去年下半年起,陸續有企業公開打出低價引發熱議。
2024年9月,科陸電子和沃橙新能源先后對外報出了0.598元/Wh和0.58元/Wh的價格,接連刷新了工商業儲能柜的價格新低。
近日,博時儲能聯合瑞浦蘭鈞、高特電子、恩玖科技,共同推出了一款工商業儲能柜,對外報價低至0.499元/Wh,這一報價跌得同行“破防”,被評價為工商業儲能的“小米模式”。
如今,博時新能源試圖以低價來出奇制勝勇闖工商業儲能賽道,似有背水一戰之嫌。不過,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臨至去年末,市面上工商儲的價格戰稍有緩解,主流報價約為0.65元/Wh。
投資回報存在不確定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新型儲能發展的關鍵一年。
早在2021年7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即30GW)以上的目標。
而這一目標我國早已實現,并且還將維持高增速。
根據上述數據庫,2024年中國新型儲能新增投運43.7GW/109.8GWh。預計2025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規模為40.8GW至51.9GW之間。
從發展規劃上看,各地“十四五”期間的儲能發展累計目標達到86.6GW,遠超國家的40GW目標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底,已有8個省份提前完成了省內制定的“十四五”新型儲能裝機目標。
但 市場實際出貨能力遠超需求。上述數據庫預計,2024年全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儲能型鋰電池產量將超過300GWh。
產業巨量膨脹的背后帶來了更為激烈的競爭,“僧多粥少”令新型儲能的制造端陷入價格競爭的泥沼。
與此同時,儲能身處的電力設備行業,交付周期長,賬期長,往往令上游企業面臨現金流趨緊的現象。因而,亦有企業試圖通過低價中標獲得預付款來緩解現金流危機。
另外,新能源配儲的強制綁定,讓業主也愿意選擇低價的產品。事實上,在央國企招標方看來,低價是具有強競爭力的。“從業主角度來說,他們是國央企,最低價不中標,這么大的項目,紀檢委會讓你解釋得口發干。”一家儲能企業的市場分析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而在儲能的另一面,還存在著收益模式不夠明朗的問題。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陳海生介紹,從獨立、共享儲能商業模式看,容量租賃仍面臨出租率低、租賃價格下降、出租周期縮短等問題,部分省份開始探索儲能容量租賃新方案;其次,容量補償機制不足,與其他靈活性資源“同質同價”的容量補償機制仍然缺失;第三,輔助服務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多地下調調峰補償價格,調頻市場也面臨諸多限制;第四,現貨價差普遍較小,現貨市場仍處于初級階段,機制難以體現儲能價值,應加快探索負電價機制、5分鐘結算機制、現貨能量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耦合出清機制等。
這也意味著,新型儲能要走出低價螺旋,勢必需要買方、賣方和盈利機制的共同扭轉。
轉向價值競爭
從支持政策看,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國已累計發布2470余項與儲能直接和間接相關的政策,其中2024年770項,是上年同期的1.2倍。
盡管行業內風云四起,政策利好空前,但前些年的儲能熱似乎有些散場。
2024年,投融資市場預冷。據統計,2024年儲能相關企業投融資事件超過107起,披露金額近176億元,但相較于2023年同比下降70%。另外,行業洗牌加劇,2024年注銷、吊銷等異常儲能相關企業數量翻番。
早先試圖跨界的企業也開始收回觸角。
1月16日,雪天鹽業“撤回”了一項有關壓縮空氣儲能項目的建設計劃。
其在公告中寫道,考慮到目前湖南新型儲能供給過剩、容量租賃低價競爭、缺乏政策有效疏導,新型儲能電站項目收入普遍不及預期。為規避投資風險,中電雪鹽董事會決定停止衡陽百兆瓦級鹽穴壓縮空氣儲能創新示范項目建設,并按照相關程序辦理清算注銷手續。
這并非個例,食品行業上市公司黑芝麻曾試圖大手筆投入跨界進入儲能賽道也已黯然退場。
2024年10月14日,黑芝麻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鑒于儲能鋰電池行業當下的外部發展形勢和經營環境,基于投資風險管控的審慎原則,公司暫緩該項目(江西南昌磷酸鐵鋰儲能鋰電池生產基地)的投資建設,目前正集中資源聚焦于大健康食品產業經營。
與此同時,儲能企業的排位也在短短一年內洗牌。
上述儲能數據庫對中國企業2024年度全球市場儲能電池出貨量的排名出爐。在該排名中, 除了寧德時代穩坐龍頭沒有變化之外,第二至五名座次均有所調整。老牌的電池廠商力神、鵬輝能源掉隊出局;楚能新能源、贛鋒鋰電新晉上榜。
不過,亦有企業透露,基于上市公司對經營數據的審慎披露考慮并未參與榜單,從而給了后來居上者亮相的機會。雖然數據的完整性有待考量,但儲能企業對于諸如此類榜單的重視仍表明在當前市場上,“論資排輩”仍是一個重要參考系。
好在,市場對儲能的認知已經趨于理性。
中信建投近期研報也指出,儲能是電新行業增速最快、投資性價比最高的板塊之一,但也坦言近期市場表現一般。
中信建投認為,當前預期較差的原因主要在于量與利兩大方面。
量的方面,市場方面認為中東等地項目的快速釋放無法持續,今年全球光伏裝機增速減緩亦將影響儲能增速。而該券商認為,隨著時長的增長,以及獨立儲能的崛起,儲能已走出自己的增長曲線,仍將超預期落地。
利的方面,市場方面認為中東等地競爭激烈,不存在超額利潤,而其分析認為以近期沙特項目PCS為代表,優勢環節仍將具備超額利潤。
在從業人士看來,未來儲能產品的競爭將從“拼價格”走向“拼價值”。而電力市場機制不斷探索也將為新型儲能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計算模型。
例如,當前電力市場機制正在加快探索負電價機制、5分鐘結算機制、現貨能量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耦合出清機制等。未來,新能源加儲能聯合參與市場將成未來商業模式的主思路。為銜接現貨市場,多個省根據用戶側峰谷分時電價機制引導市場主體簽訂分時中長期合同,光伏裝機多的省中午一般為谷段,參與中長期后,光伏收益大幅下降,配儲后聯合參與市場亦可提升收益。
SFC
本期編輯 金珊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qzcuacf.cn/post/3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