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大火肆虐 天氣期貨可“破局”?
本文源自:期貨日報
洛杉磯大火這一極端天氣事件(主要受干旱與颶風影響)造成的預計損失已從500億美元飆升至1500億美元。世界經濟論壇對全球1490位高層管理人員的調查中,66%的高管都把“極端天氣事件”作為今后10年間人類面臨的風險之首。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著同樣的氣候挑戰如干旱、洪澇、臺風、寒潮等。盡管洛杉磯大火由氣候、地形、人為、城市規劃與管理多種因素產生,但從綜合施策尤其是避險、財產保全的角度考慮,探討金融工具的使用仍有必要。
期貨對沖是一種風險管理策略,它通過在期貨市場進行與現貨市場相關但方向相反的操作來規避風險,而期貨期權由于交易成本更低,更好“用”,更受投資者青睞。天氣期貨自1997年出現以來一直屬于“小眾”品種,但2021年之后,在氣候變化日趨劇烈、能源價格不穩定的情況下,成交量節節攀升。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天氣期貨和期權系列產品的平均未平倉合約(OI)在 2023 年1月至9月期間達到了前一年的四倍左右。
哥倫比亞大學的Wolfram Schlenker和Charles Taylor研究認為,天氣衍生品對于美國能源、建筑、飲料、市政、水電、第一產業等若干經濟體都有規避價格風險的作用,在天氣風險管理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潛力和創造力。他們驚訝于天氣期貨交易顯示出的市場對未來天氣的預期,與科學模型得出的結論方向驚人一致。經濟學家理查德·羅爾(Richard Roll)的研究表明,期貨市場對佛羅里達州未來氣溫變化的預測,比國家氣象局還要準確一點。分析認為交易者在交易時會將各種科學模型納入決策框架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創造出的信號準確有效。
中國期貨市場發展至今,已上市期貨期權品種146個,覆蓋金屬、農業、化工等大宗商品以及股指、利率等各經濟領域。天氣期貨研究在2002年已開始。2022年4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0—2035)》,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氣象服務”;2022年 9月,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正式發布。2023年7月,廣東落地了水產養殖溫度指數保險+天氣衍生品的創新產品應用,為該指數服務“三農”提供實際運用案例。2024年11月,國家氣象信息中心-鄭商所氣溫指數和中央氣象臺-廣期所光伏氣象指數發布。
目前,天氣保險是我國應對極端天氣的主要手段,2024年,我國的農業保險保費收入達到了1371億元,同比增長6.16%,參保農戶1.4億戶次,提供保險保障4萬億元左右。但天氣保險在應對常見的如氣溫過高或過低、干旱洪澇、暖冬或高寒等高可能性、中低風險的非災難事件對產業造成的損失(事實上洛杉磯大火前夕,不少保險公司拒絕續約,極端天氣風險也難以賠付)以及天氣基差風險(即保險賠付額與實際損失難以匹配)問題方面存在短板,且存在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在客觀性、公平有效性、靈活性與流動性方面,都輸給天氣期貨。而“保險+期貨”的金融工具創新應用,又因其結構簡單和普適性大大增加了農戶、企業的參與度。
我們還能看到,期貨市場還有通過價格調節實現的資源配置功能,這對當前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助力作用:
一是上市天氣期貨可以作為一種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天氣期貨可以提供碳排放權交易的機制,鼓勵企業減少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從而推動低碳、清潔發展轉型。
二是推動ESG高質量發展:天氣期貨為清潔能源項目提供融資和風險管理工具,吸引投資,促進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有力抓手。
三是加強應急管理和規避風險:碳排放權、光伏指數、氣溫指數期貨及相關衍生品的定價和交易機制,為企業和農民提供靈活的風險管理工具,減少貿易風險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敞口管理,提升經營質效。
四是促進國際合作與交流:通過建立天氣期貨市場,促進對外開放、與國際社會的合作和經驗分享,加快全球減排進程,吸引全球長期資金進入金融投資領域。
洛杉磯大火不僅暴露了美國在氣候變化應對方面的不足,也凸顯了發展天氣期貨等金融工具的重要性。由此,我們一方面應當深刻認識到氣候變化的嚴峻性和其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未雨綢繆做好防范;另一方面,金融工具助力實體經濟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也應先行先試、提前布局,中國應借鑒國際經驗,加快金融創新的步伐,將上市天氣期貨提上日程。(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理學院)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www.qzcuacf.cn/post/33911.html